記者 羅偉
清晨六點,晨曦灑在漢江江面上,像是給江水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微光。62歲的向常明像往常一樣起了個大早,他踱步到市場買下家人愛吃的年貨,市場上密密麻麻的燈籠將他滄桑的臉映照得紅光滿面。
“當年扛水泥包的時候,哪能想到有一天會在江面開大船呢?”向常明望著江面層層疊疊的波紋,記憶隨著浪花翻涌。1980年的春天,初中畢業(yè)的少年離開四川老家,背著藍布包袱擠上綠皮火車,跟隨親友來到安康的工地上務工,他每天要扛幾百袋水泥,肩膀磨出血泡就墊塊毛巾繼續(xù)干。光陰流轉間,向常明靠著勤勞上進,一點點從小工成了分包頭,又在漢江碼頭的清淤船上練就了操舵絕活。
春節(jié)前的旬陽街頭,老向帶著孫輩們走街串巷的身影格外顯眼。臘月二十六剛踏進家門,他就把外孫女抱在臂彎里轉圈,皮大衣口袋里揣著整沓紅封——給孫輩的壓歲錢要包雙份,這是他堅持了多年的規(guī)矩。“爺爺開的船像樓房一樣高!”年幼的孫子舉著玩具船在院子里奔跑,老向眼角的皺紋里盛滿笑意。
正月初五的家族聚餐上,老向抿一口苞谷酒,醉眼蒙眬間,手機余額顯出一長串的數(shù)字,老向把手機遞給兒子:“你們小兩口現(xiàn)在要養(yǎng)兩個娃,壓力大,這錢拿去花。”妻子在旁邊嗔怪他“不知享福”,他卻掰著手指算賬:“年后就要去上海開大船了,月薪八千多,包吃住,努力干個幾年就能給孫輩存夠教育基金。”
夜幕降臨時,老向總愛站在窗前遠眺。漢江在月光下宛如銀練,映照出萬家燈火里的人間團圓。這個初中文化的農民工,用四十余年光陰完成了從工地小工到江河“掌舵手”的蛻變,他的行程軌跡里藏著中國城鎮(zhèn)化進程的密碼,也印證著普通勞動者“永不停錨”的精神圖譜。
“等孫輩們上大學,我就享福咯!”老向撫摸著欄桿上的露水,晨光中,略顯佝僂的背影與旬陽的山水融為一體。他的目光朝著遠方眺望,那是他為了家人努力拼搏的方向,而在鄉(xiāng)音悅耳的故土,兒孫滿堂的家便是最溫馨的港灣,永遠為他留著明亮的燈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