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訊員 李謝軍
冬日午后,美女相約,到一個新生代時尚茶人家去品茶。進得門來,認識!大名鼎鼎的龍珊。
房屋雅靜,茶案古拙。一套黛青色的茶具安放其上,龍珊熱情招呼我們落座,便開始忙碌起來,纖纖素手,水汽氤氳中,紅袖添香。
啜著香茗,話題便詩一般展開,說的是茶的故事,品的是歲月味道。
紫陽人愛茶,自己人喝大缸子茶,來客了從大茶壺往小杯子里倒茶,也有幾個茶客共用一個茶缸子,輪流轉著茶缸喝,紫陽人稱之為喝“轉轉茶”。這種傳統(tǒng)飲茶方式很隨意,也很生活,人老幾輩都是如此,紫陽人已經習慣了。
出生于1982年、從小在紫陽城里長大的龍珊,做夢都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會帶頭改變這種方式,引領一種新的生活。
2001年,安師畢業(yè)后,龍珊分配到蒿坪鎮(zhèn)一個村小教書。那些年,正是文化推介活動風起云涌的時期,政府搭臺、企業(yè)唱戲、助推產業(yè)發(fā)展。紫陽是產茶大縣,茶葉是紫陽的主導產業(yè),各類茶事文化推介活動自然此起彼伏。模樣清爽的她被鎮(zhèn)上抽到茶藝表演隊,經常代表鎮(zhèn)上去參加一些茶文化推介活動。
那個時候茶藝活動重表演、輕內涵,也不知從哪里學來的手法,用紫砂壺燜泡銀針茶,也不管綠茶鮮爽的特性,盲目模仿功夫茶的泡法,蘭花指捏著公道杯,什么關公巡城、韓信點兵、鳳凰三點頭,一套程序下來,讓人眼花繚亂。嘴里說得頭頭是道,內心自嘲:熱鬧!
2008年,龍珊被縣職?粗校瑓⑴c籌備開設茶葉與茶藝專業(yè)班。進校后,龍珊到杭州中國茶葉研究所和福建武夷山茶葉研究所接受了系統(tǒng)學習,不僅學習茶藝,還學習了茶葉生產、加工、營銷和茶葉品鑒等方面知識。遨游在知識海洋,感悟茶業(yè)的博大精深,她深深被茶葉的無窮魅力所折服。此后,她抓住一切機會,每年都要外出學習,同時虛心向身邊的老茶人請教學習,積極參與各類茶事活動,進基地、到廠房、跑會場……
十年磨劍,鳳凰涅槃。2016年,她獲得國家二級茶葉技師職稱;2017年,獲得茶葉培訓師資質;2020年沖刺國家一級茶葉技師,獲得成功。
茶葉豐富了龍珊的生活內容,也滋潤了她的生活品質。因茶她結緣了很多朋友,特別是縣內一些情趣相投的茶道中人,王意平、王琳、蘭莎莎、張青青……都是一些80后、90后的年輕人,她們與茶的結緣大多和龍珊相似,都是由表演入行,再一步步走近它、認識它、熱愛它。她們經常不定期聚會,各自拿出各種途徑收集的名茶,品茗交流,談茶道也談生活。客廳內,小溪旁,山頂上,鋪開茶席,擺上茶具,皓腕翻飛中,一縷明艷透亮的佳茗漫著幽香,從公道杯緩緩流出,溢滿眼前幾盞精美小巧的茶杯。不經意間,山城出現的這一伙特殊人群似一道驚鴻,亮麗了茶鄉(xiāng),引領了一種全新時尚生活。
“無論是出差,還是旅游,我們都隨身攜帶一套茶具,主茶具、公道杯、品茗杯一樣不少。歇息下來,便要安逸沖泡一壺茶,注水、潤茶、茶水分離、出湯、細啜、慢品,疲憊的身體得到慰藉,浮躁的內心頓覺平靜。”即便旅途中,龍珊和她的茶友們也是如此講究。
這幾年,縣上開展了茶文化進機關、進企業(yè)、進學校、進社區(qū)的“四進”活動,在職業(yè)茶農(經理)培訓班、在機關大講堂、在學校課堂上、在社區(qū)院落前,到處都可以看到龍珊的身影,她講解茶葉品鑒和特性,傳播茶葉注水、出湯的沖泡技巧,普及茶水分離、小杯慢品的飲茶方式;她給社區(qū)大媽編排了茶藝表演《歲月如茶》,參與策劃了縣上進省參賽項目少兒茶藝《書院問茶》,她是縣城小學的校外茶藝社團指導老師,也是縣上東來書院的茶文化傳播志愿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