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典根
山里人有不貪閑的習慣,每年清明節(jié)前就早早開始盤算采茶。簇新的竹籃、簸箕、篾烘早已時刻準備把“綠葉子”變成“金葉子”。
今年恒口示范區(qū)明月寺貢茶園區(qū)開采茶葉的第一天,作為市派定點幫扶單位,我們在夯實“黨建引領雙擁共建、軍民齊助和美鄉(xiāng)村”的基礎上,以茶為媒,以茶會友,以茶聯(lián)農,全面促進“人地錢”要素加速向助農聚集,將全市各方“軍”力量和“兵”元素擰成一股繩,首次創(chuàng)新舉辦“全市退役軍人助農采茶節(jié)”,為在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設幸福安康交出一份駐村幫扶的精彩答卷。
3年前主題黨日活動,在明月寺貢茶園的松風竹影里,與康忠實初次相遇。他端著青瓷茶盞從老茶樹下走來,黑瘦面龐上兩道笑紋深如溝壑,梅子鋪鄉(xiāng)音裹著茶香飄入耳畔:“從前喝茶是解渴,現(xiàn)在喝茶是享受。”他指尖摩挲著杯沿的茶垢,像摩挲著半生歲月結成的老繭,讓初見成為“青葉與山水交融”般的自然純粹,便能感知“你恰好來,我恰好在”的默契。
南月村黨支部副書記康忠實精通茶葉特性。他能迅速分辨鮮葉等級,通過嗅覺識別來源山峰,對殺青火候和時間已有預判。
21歲折戟的青年舉著殘臂,在鳳凰山北坡寫下倔強的詩行。20世紀90年代桑蠶吐出的銀絲,新世紀采石場轟鳴的機械,最終都化作350畝茶壟的碧浪。記得他種植“陜茶一號”時,蹲在泥地給茶苗覆土的情景——右臂沾滿春泥,卻顯得力量十足。那些老茶樹被喚醒,新生嫩芽仿佛是古老血脈中的年輕心跳。
南月村茶葉合作社成立那日,30多位殘疾村民聚在曬茶場。70余戶茶農的竹匾次第排開,青葉在日光里舒展蜷縮,宛如無數(shù)雙向上托舉的手掌。最動人的是茶廠屋檐下,21戶殘疾人家庭晾曬的野山茶,嫩綠葉瓣落進桂花茶堆,恰似苦盡甘來的隱喻,才不負天地雨露的滋養(yǎng)和種茶人的艱辛。
再訪“忠實莊園”時,已立起青瓦白墻構成的高樓大廈,百歲銀杏的蔭蔽下,康忠實正指導工人改造機械化茶道,圖紙上的等高線蜿蜒如茶湯漣漪,仿佛凝結了時空的流動。
臨別時又逢春茶季,康忠實照舊捏一簇新茶入壺。80度山泉傾注的剎那,我忽然讀懂了他說的“享受”——那歷經千滾百沸的茶葉,終在適宜的溫度里舒展成完整的春天。
茶中有大道,杯中見乾坤。茶是中華文明的瑰寶,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見證。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到陸羽《茶經》的問世,從絲綢之路的茶馬古道到海上陶瓷之路的茶船遠航,一片小小的茶葉,跨越時空,連接古今,承載著東方文明的深邃與包容,承載著祖輩的智慧與汗水,既有“柴米油鹽醬醋茶”的人間煙火,又有“琴棋書畫詩酒茶”的精神境界,也寄托著鄉(xiāng)村振興的希望與未來。
一壺茶是明月寺貢茶園區(qū)的最高禮遇?抵覍崒Σ杈卟恢v究,但每次賓客蒞臨泡毛尖時,一定要用干凈透亮的玻璃杯。那一口口明前茶,自家人總是舍不得喝,他的瓷陶壺始終泡著“粗茶”,每次咕咚咕咚,一飲而盡。他那樣一個刻板的農人,竟對品茶如此上心。他不僅品出一盞清茗的價值和夢想,更品味中華五千年文明中那一脈相承的智慧與情懷。使鳳凰山獨特氣候和自然資源,在青山綠水間賦予茶企合作社蓬勃發(fā)展,讓茶農腰包越來越鼓,更展現(xiàn)了“因茶致富、因茶興業(yè)”的殷殷囑托。